发布日期:2023-08-15
浏览次数:127
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实践团队在管卫兵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内蒙古达拉特旗,每年的暑假正是当地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季节,团队成员都会照例来到养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曾经,在盐碱地上发展渔业是当地人想都不敢想的事;而如今,在东海心村的盐碱地综合种养基地,经过团队对于水质和养殖方法的改良,实践团成员穿着下水裤下水,帮虾农照看养殖池塘的对虾,同时进行技术指导。
管卫兵老师在稻田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改善盐碱地水质 检测池塘水质查看虾苗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的盐碱地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渔业的发展,在盐碱地发展渔业绝非易事。最初,为了改善当地盐碱地情况,管卫兵老师把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带到当地。但想有效地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仍绕不开水质改良的难题。
水质改良是盐碱地水产养殖成败的核心,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管卫兵带着学生挨家挨户走访农户,了解当地土壤和水质情况。“团队首先把黄河水引入养殖塘,有效稀释养池中盐碱成分。同时,在养殖前使用牛粪铺满池底,运用物理阻隔的方式,减少土壤和水体的盐碱交换,并通过人为补充藻种和菌种,培养优良的藻相和菌相,借助藻类生长消耗二氧化碳,进而消耗碳酸盐碱物质。经过改良后的水质,非常适合对虾生长。”团队负责人介绍道。
实践团队成员检查对虾生长状况
此外,管卫兵团队还通过工程设计,对稻田进行改造。然后,团队进行草鱼、黄河鲤、鲢鱼、河蟹、南美白对虾等水产物种养殖,构建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看着近年来团队改良后在东海心村重度盐碱地种出来的稻子,管卫兵说道:“土地盐碱越严重,我们越要做。这一千亩盐碱地,我们要把它们全部改成良田!”
水质改良是盐碱地渔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养殖南美白对虾还需要管卫兵师生团队定期巡塘和检测水质。因为盐碱地池塘容易向水中渗出盐碱成分,导致水体中的pH值和碳酸盐碱度高,会影响水体的缓冲性能,因此对于对虾生长、吃料状况和水质的监测尤其重要。
余鑫瑞同学正是团队在盐碱地综合种养基地参与巡塘的一名实践团成员,每天他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巡塘,比如检查料盘上虾吃料的情况、粪便情况、虾的健康状况、虾是否蜕壳等。此外,余鑫瑞还定期对池塘设施进行细致的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生产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得注意。看着虾苗不断长大,身为‘饲养官’的我很有成就感。”
余鑫瑞在池塘起虾笼
科技与生产相结合 把所学技术和经验带到内陆
头顶烈日,脚踩泥土,实践团队的学生不仅为池塘养殖户照看虾苗,也将所学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内陆地区。在实践团中还有今年的研究生新生,主动选择在养殖场提前“上课”。魏国浩是一名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考取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后,他与老师沟通,希望利用暑假时间提前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业科研上,也希望能把在沿海水产公司实习时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内陆盐碱地,继续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水产养殖事业。魏国浩坦言,“内陆盐碱地跟沿海地区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是两者间又能找到相似点,养殖与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魏国浩在池塘边上补水培菌
正因为在养殖基地的实践,魏国浩对黄河“几”字湾代表品种——黄河鲤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随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魏国浩选定了自己研究生科研方向。在这之后,除了帮忙照看虾塘,魏国浩还经常去鱼塘观察不同养殖模式下鲤鱼的吃料与生长状况的区别,主动承担起了水质监测的工作。“做研究之前需要积累足够的基础知识,养鱼跟养虾有相通点,也有所区别,我要趁着正式开学前的这段假期好好学习。”魏国浩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首个生态日,校团委牵头组织了4支学生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分赴内蒙古、宁夏、贵州、湖南等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并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积极开展技术支农,深刻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当地的生动实践。
(青春上海,2023-8-14,记者:陈泳均)